新人专享大礼包
Android和iOS客户端
商品到货后,我们将会用以下方式通知您
还可以输入100字
往事如溪烟,浪话浮万古。潮汕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文化源远流长,潮汕方言既古奥雅正又反映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 作者马陈兵为历史学者、作家,中年离乡游学四方,丰富的阅历使其得以超出地方文化与边地视野的限制,体悟、揭橥本人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在故土特殊的成长经历,并借此观照这个大变革时代潮汕以至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变化。由此,本书既是“远活者的悬浮成长史”,亦是“潮汕话的波谲云诡记”。
潮汕是南中国北回归线与海岸线相交之处古老美丽的“大溪地”,潮汕地区保留中原文化和古韵最为悠久,而本书作者马陈兵多才多艺。两相碰撞,成就了这样一部有趣的作品。本书由《潮汕往事》《潮汕浪话》两部分组成,前者呈现作者作为“干部子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度故乡农村的“悬浮”成长,是个体追忆中“一个人的乡土”;后者借浮景、鸟铳、脚仓、咸带、九窍、番客、看山、割猪、冲罐、麻叶、石敢当、那个鱼、三中花、八仙床、咸薄壳、土山茶、鸡仔晕等数十个潮汕方言流行词“说文解事”,与风俗名物互相发明,演绎地方历史人文,呈现潮汕话作为古汉语活化石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汕头现代生活中精彩、丰富的衍变。
马陈兵,生于20世纪60年代,广东潮汕人,现居北京。作家、诗人、书画家。曾为《羊城晚报》撰写多个专栏,在《人民文学》《读书》《词刊》《天涯》《北京文学》《星星》《西部》《浙江诗人》《作品》等刊物发表作品。2018年6月在杭州大屋顶美术馆举办“猫民代表”个人书画展。有《带着花椒去上朝》(即出)《盗谱者》(即出)等著作。微信公众号:异史氏。
词语是故事的化石,故 事是词语的母胎。马陈兵左 手词语,右手故事,双向对 进,掘出了学问也掘出了诗 情,掘出了一个游子对故土 炽热而惊悚的再发现。 ——韩少功(作家、翻译 家) 鲜活的文字人都爱看, 何况生猛。作者浪活今生, 浪话往事,为你,也为他自 己,活出一个滚烫的潮汕。 ——江弱水(学者、作家 ) 马陈兵先生的“往事”并 非如烟,信马由缰,娓娓道 来。“浪话”根植于历史文化 底蕴深厚的潮汕沃土;其丰 富的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 笔汪洋恣肆。思接千载,视 通万里:思理为妙,神与物 游。歌德说:“精美绝伦同 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 的。”读其文如见其人:初 晤其面,满身的艺术细胞都 爬上了脸,断定他是丹青好 手,或者书法名家:再茶叙 深聊,诗词歌赋,口吐珠玑 ,信其为诗人骚客;言语间 突然冒出一句家乡谚语、格 言之类,浸透着潮汕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幽默,才知道竟 然是老乡。 ——林伦伦(语言学家、 文化学者)
自序 只有水中的窗户是自由的:为了辞别的写作上篇 潮汕往事 第一章 昨天蜻蜒从溪对面扑扑飞来 一 菱形月亮 二 水蛭、乌佬仔和白贼公 三 土尾,溪山行旅 四 那个空中无识的单丁在高高桥墩上打了一架 五 昨天蜻蜓从溪对面扑扑飞来 第二章 大溪地·悬浮记 一 我跳上盐汀桥墩,是第一次神示 二 春雨流注时的玻璃物像 三 清清溪水,我的无界乡园 四 众溪喧哗,溪东溪西 五 我的命格,马爸爸的朋友圈 六 三贵人 七 失溪记下篇 潮汕浪话 甲 浮氏物语 1.产地说明 2.浮氏物语 乙 扛着乌铳去战斗 1.浴布与脚仓 2.浮景 3.吟唱灵魂 4.我浪,校长 5.余成士杀菜 6.山兄假虎浪 7.这个鱼是那个鱼 8.扛着鸟铳去战斗 9.县城那个,乡下苦臊 10.“七铺”与“九窍” 11.新武一声吼 12.从姜尚到鬼市 13.柴浪小考 丙 潮汕人怎么喝路易十三 1.潮汕成史 2.番客 3.冲罐纪年 4.山上一只船:鸡仔晕 5.三中花 6.通食世家 7.星期日痛风:刻薄记 8.奈果传奇 9.憾失虎骨酒 10.潮汕人怎么喝路易十三 丁 猪内风月传 1.割猪吟 2.吴就头发财记 3.猪内风月传 4.潮汕厕史 5.宿鸟 6.圣浪说 7.银莲传 戊 生山瑞兽 1.糖铎有清音 2.鱼书猫说 3.麻叶简史 4.生山瑞兽后记 远活落儿节
只有水中的窗户是自由 的:为了辞别的写作 大地承载了秋夜 这时水中窗户 无忧伤 相信桥栏只在半夜通透 成寒玉 烟头从我指间飘坠 “喂,大叔,给我一根” 我听见水下老鱼,坐在 我同样的位置 公元2011年,或是隔年 ,初秋某天,又到最安静时 刻:午夜两点过。我双足悬 空,坐在杭州小河直街长征 桥的石栏上。 夜风也到一昼夜中最轻 滑时刻。我只穿裤衩,几乎 精光赤条,其实一丝不挂也 无碍。天地间唯一还盛着灯 光的窗户——我二楼书房的 临水之窗,就悬在右前方不 到十米的桥头河边,可以看 见窗前桌上打开的电脑和书 本。我已赁居这幢临河老房 子三四年,随性颠倒作息, 经常整夜不眠,读书、写作 到天亮。不用怀疑,午夜一 点半后,凌晨四点半前(小 河两岸晨鸟的第一声啼叫不 会早于这个钟点),除了我 ,这地方不会再有一个人、 一辆车出现。那几年,那时 辰,此地不属于这世间。 月亮耷拉着眼。桥下之 水流人最深处酣眠,与两岸 浓密树影连成鼾声一片。他 们的鼾声,只有大地能听见 。 连我这仍然亮着灯的老 房子也已入睡,就睡在桥前 水上。那摇晃的一窗波光, 是她均匀的呼吸。 我细看那波光,其中有 细微而迷人的跃动,有韵律 而无穷尽,那是窗户的梦。 窗户的梦就是房子的梦,是 房子不再被白日所关闭的潜 意识,或房子对往事的投射 与追忆。一幢百年老屋,立 在流淌千年的水边,其所忆 所想,已非我等能猜度。不 过,现在波光里多少也有我 的信息:窗前的书桌电脑中 ,我的故园追忆,我关于乡 土的印痕,我的归墟,《潮 汕浪话》,正在欢畅生长, 拔节延展,丰腴,鲜活,日 现辉光。 多年以后,我辞别杭州 ,继续天涯客旅。在西南万 山之中的另一处陌生水涯, 嘉陵江畔化龙桥边李子坝正 街一个可以反复看见彩色甲 虫钻出鹅岭半山轻轨站的窗 边,我在又一次将近三个月 的蛰居中开始《潮汕往事》 的写作,并于隔年春天在京 城远郊永定河畔的一个继续 蛰居之所完稿杀青。 恍惚之间又过一年许, 2019年底,肆虐世界的新 冠疫情暴发之前,命运那抛 掷妙手在拎着我东南西北转 了一圈后,出人意料地将我 安顿到中国中部的另一个傍 水所在。经冬人春,2020 年初的人间白日失焰火,寂 静如午夜,我独坐千年瓷都 景德镇莲花塘边雨窗下,做 《潮汕往事·潮汕浪话》书 稿交付出版前的修改校订。 承北京三联书店慧眼,这本 关于追忆与乡土的小书,带 着海之气息、潮之滋味,如 多年前那摇映于江南流水上 的酣眠之窗,在滤过忧伤之 后,呈现给这个我们不断与 之辞别的“声闻界”。 只要不到人工智能统治 甚至取代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的世代,追忆与乡土无一例 外地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纠 缠交织,不可须臾剥离。两 者不仅都是永恒的文学母题 ,更具有先验的一元论结构 。故园、原乡、乡愁、寻根 等表述,都内设了离开、远 去所产生的时空距离,本质 上呈现为追忆视角与内省投 射。作为亲历者对同一乡土 不同维度的追忆、拣择和叙 述,本书的两个部分,事实 上提供了一个交互实验:作 家关于乡土的追忆,同时应 该是个体深切独特的成长经 验,空泛无根的美丽乡愁或 地理志层面上的风物略述, 本质上不具备文学的质地。 基于上述体认,《潮汕 往事》呈现的是个体追忆中 的“一个人的乡土”;《潮汕 浪话》虽借若干潮汕方言词 与风物互相生发,演绎地方 历史人文,选材的原则与范 围却也严格限定在我早年的 成长经验与听闻。换言之, 我不会仅为了扩展写作题材 而查阅和采集资料,比如史 乘志书、民间传说。另一方 面,本人缺乏严格的语言学 特别是方言研究方面的学术 训练,而目前亦尚无潮汕方 言的标准字库,大部分“浪 话”的形音义的识读,来自 个人语用的经验,或者是仅 发生于我幼年生活的狭小区 域的特殊语言现象,肯定有 不少异解或存疑之处,请读 者谅解,更欢迎赐教。 那么,追忆、乡土与辞 别又有什么关系——“辞别 的写作”何为?我从小河直 街那一窗深夜水中摇漾的倒 影里看到了什么?要说明这 一至关重要的体悟,我必须 对写作的过程作简要回溯。 《潮汕浪话》动笔较早 ,上世纪末,二十多年前, 韩少功先生《马桥词典》出 版,《天涯》杂志接着独家 开设专栏“中国都市民间语 文”,我由此产生仿效《马 桥语典》演绎潮汕方言词的 想法,并曾在报纸副刊开过 《潮汕浪话》专栏,但只写 数篇约二三万字便搁置下来 ,主要是找不到方向和感觉 。当十多年后朝花夕拾旧文 再续时,我已不是当年那个 气血旺而心智疏、志向远而 经历浅的“吴下阿蒙”,如《 潮汕往事》所喻,在从壮夫 渐向老朽的这二十来年中, 我宿命的“悬浮”人生继续在 得轨出轨、偏轨换轨、有轨 无轨中忽慢忽快、乍进乍退 。我辞职、辞乡,乃至辞家 。惊回首,有意无意、必然 偶然中,辞别与远行,竟成 为我人生的“常轨”。我罔顾 后果与伤害,一次次亲手撕 裂、背叛的同时,也挣脱狭 义的体制(机
(共0个评价)
(共0个评价)